黄龄:老上海,新《风月》,海派文化再激活
2015-01-06 15:42:26   来源:中国综艺网   

黄龄《风月》

黄龄《风月》




 

搜狐娱乐讯 (文/爱地人‍)有些歌手在作品方面不高产,是因为懒,而另一些歌手则是因为挑,黄龄无疑就是后者的代表。虽然,挑食不是一种健康的好习惯,甚至拖累了挑这个词,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贬义词。但挑在音乐世界里,却绝对是一种对自己负责、对歌迷负责,尤其是对音乐负责的态度。

出道多年,黄龄的代表作堪称寥寥无几,《Hi歌》、《痒》就算是她认知度最高的作品。但在低产的同时,黄龄却一直保持了作品的高质,虽然仅仅只发行了两张个人专辑,但却没有一首以次充好的非主打作品。虽然最为人所知的是《Hi歌》和《痒》,但也只不过是世俗层面的传播影响力而已。事实上,无论是《红眼睛》、《软绵绵》还是《特别》,黄龄的每一首歌曲都有着一个不将就的标签,而且每一首歌曲都足够黄龄。

黄龄味道的歌曲是什么样的歌曲?也可以说是大上海风情的现代升级版。提起上海,人们总是会想起那个百年前风云变幻的上海滩,那些美人月历、那些旗袍风情、那些旧的弄堂,以及吴侬软语下的莺歌燕舞。

但老上海的风韵,终究已经入画并尘封,在这个意义上的追溯,也仅仅只剩下怀旧的意味,以至于到最后,仅仅只剩下留声机、百乐门这样僵化的标签。而黄龄的音乐,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海派文化的一种延续性的承继。一如另一位男歌手李泉一样,黄龄的歌声中不缺大上海老底子的味道,但却又充满着新时代的洋气。这是活的海派文化,而不是记忆里、书本中的供人瞻仰的海派文化。

这一次黄龄的新单曲《风月》,就依然专注于这种新海派流行乐的开拓与延续,也正是这种坚定与执着,让黄龄的音乐风格显得非常确定,并且在方向确定中,有着独此一家、别无分店的真个性。

黄龄的上海味道,体现的既是一种风情,更是一种真性情,是一种骨子里本色的情愫,而不是音乐技术上浅白的融合或拼贴,或者入戏般的角色扮演。那是一种只可意会、不可言传的气质,化到音乐中,也才有了《风月》里那种媚而不腻、柔而不软、轻而不飘的味道。

不像那些“中国风”曲风,用琵琶、扬琴等乐器引导出一种指向性明确的意境。《风月》最大的特点,就是它即使用电子元素、钢琴,以及Dubstep的节奏,却依旧可以引领你来到灵秀的苏州河边。而通常情况下,这些音乐元素的组合,都会是有着一个相当现代时尚的结局,甚至是一些动次打次的舞曲作品。

这就是一种融到骨子里的吴侬情怀,更大程度上,也是真正的海派精神继承。要知道当年海派文化的精髓,其实就是一种包容并蓄,而不是抱残守缺。也只有这种开放的格局,也诞生了多元融合下的海派文化,黄龄显然是领悟到了海派文化的真谛,也正是有了这种领悟,使得她即使用最西方、最现代的方式,依然可以在《风月》里回到上海,呈现属于上海的风花雪月和风情万种。

不只是音乐和演绎,文雅在歌词上的勾勒,对《风月》这首作品来讲,同样称得上妙笔般的锦上添花。也正是因为文雅的文字,让《风月》这一首歌曲,拥有了三部曲的容量。将一个女人从青涩到成熟,再回到“过了爱做梦的年纪,轰轰烈烈不如平静”般的回归自我,一个大时代下小女子起伏的人生,用一首歌曲的时间就道尽其中的曲折。一如当年那些张爱玲的短篇小说,小格局小视野下轻描淡写的几笔,就呈现出一位女人或动荡或波折的人生,那些从繁华到萧瑟、从感性到知性的历练与沧桑,小说早就完,回味却不断。这首《风月》,就是音乐版的张爱玲作品,一曲将尽仍让人意犹未尽,唯一不同的,只是背景里的上海,从上世纪来到了新世纪。

黄龄的演唱对于《风月》这首作品来讲,似乎是最不需要提及的细节,因为《风月》就是一首非常黄龄的作品,也可以说黄龄的每首作品,都是非常黄龄的作品。从不在陌生的疆界进行无意义的尝试,在自己最熟悉的语境和乐境里的黄龄,由此也展现出自己歌声中柔中带刚的棱角,以及清风过岗般的清朗。高音不是没有,却化为一种如戏曲般的旋律,如莺歌燕舞般的回响,缠绕在你我的耳际。一如当年的白光、周璇和吴莺音,只是已经隔了百年的春秋,及风月。

相关热词搜索:海派 风月 上海

上一篇:李云迪绝赞领衔跨年夜 音乐王者霸气降临
下一篇:金霖《新时间都去哪儿了》发布力行公益孝道

海派 风月 上海. . 19335. 21
分享到: 收藏